发布时间:2024-08-24 08:31:25 来源:网络
范镇“不应唱”的性格,让他生活得率真、平实,低调而又自在。
高考成绩已出炉,几多欢乐几多愁。高考成绩十分重要,它不仅决定着上什么样的大学,而且往往影响一个人的整个人生。但是,谁都没有绝对的把握能考得很好。因为,考试考得好不好,除了平时的学习成绩,还有多种因素影响。考生也好,家长也好,乃至整个社会,究竟应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?我想起了大宋历史上新科状元不应唱的范镇。
宋仁宗景祐五年(公元1038年)三月十七日,皇帝端坐在龙椅上,朝堂上云集大宋朝臣,朝堂外聚集皇亲国戚王公贵族,所有人都翘首以待,等待殿试结束后隆重的唱名仪式。“殿廷唱第过三人,则首礼部选者,必越次抗声自陈,率得置上列。吴育、欧阳修号称耿介,亦从众。”(《宋史·范镇传》)主考官庞籍大声唱出“吕溱、李绚、徐良佐”三人后,宋仁宗和满朝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投向了新科状元范镇。为何呢?原来北宋殿试的次序不是按成绩高低排列的,而是按生源所在地排序的。礼部选定的本年新科状元,在主考官唱出前三个名字后,“必越次抗声自陈”,都会越过次序,直接向皇帝毛遂自荐,结果都“率得置上列”,皇帝直接钦点这个人为新科状元,给予很高的职位,连耿介于世的吴育、欧阳修当年都是这样的。可本年新科状元范镇却像没事似的,“镇独不然……不为动,至第七十九人,乃从呼出应,退就列,无一言”。(《宋史·范镇传》)庞籍见新科状元没有一点动静,等了好一会儿,才继续按次序唱名,直到唱到第79名时,范镇才应唱出列,且应对后迅速入列,没有多说一句话。范镇的言行,“廷中皆异之”。
对范镇不应唱,后人有很多理解。我觉得《宋史·范镇传》实际上已经有了答案。传记通过分析范镇的一生,清楚地告诉后人,这是范镇的本性所致。他就是觉得,我就是我,考得怎样就怎样,没有必要借皇帝在场、满朝聚焦的高光时刻,炫耀自己,博取声名。由此,“廷中皆异之”。
仔细想想,范镇的率真言行是不应“异之”的。无论什么样的考试,成绩总是有高有低,名次总是有前有后,最要关注的是成绩是不是自己的真实状况。只要是自己真实水平的反映,大可不必高分中榜似范进,低分落榜一蹶不振。王阳明曾说过:“落第动心为耻”,他和中国历史上苏洵、杜甫、李白、李时珍、蒲松龄等众多著名大家一样,科举考试中落榜,却在人生航船上奋楫,把自己的真实才智贡献给社会,赢得世代赞誉。
范镇不应唱,其实并不限于科举。生活中凡有“应唱”场景,他基本都是不作声的。一次,朝廷官职调整,众人都认为范镇应得到馆阁校理之职,可范镇什么话也不说,什么意思也不表达,最后落了个较低的职位。范镇一笑而过,欣然接受。皇帝要百官到郊外迎接文、富两个宰相入朝,别人都“应唱”,可范镇却劝皇帝“罢郊迎”。由此可以看出,范镇“不应唱”的性格,让他生活得率真、平实,低调而又自在。
尽管范镇不喜“唱”,但他的真才实学和优秀品格却唱响于大宋王朝。他历经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三入翰林,四任知贡举,以文著名,精通音律,司马光说他“勇者无敌”,苏东坡赞其“一语荣辱天下”,累封蜀郡公,高龄而逝,谥号忠文。(洪水)
FDSFDFSWQEWQEQHEQ,